好久不见了,今天我想和大家探究一下关于“不锈钢管计算重量的计算/a”的话题。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,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,让一看看吧。
文章目录列表:
1.不锈钢弯管件的重量是怎么计算?不锈钢弯管件的重量是怎么计算?
不锈钢方管重量计算公式:
1、(边宽*4÷3.14-厚度)*厚度*0.02491
2、(边宽(m)*4*厚度(mm)*7.93
3、4壁厚(边长-壁厚)7.85
标注:
1、边长和壁厚都以毫米为单位,直接把数值代入上述公式,得出即为每米方管的重量,以克为单位。
2、30302.5毫米的方管,按上述公式即可算出其每米重量为:
3、42.5(30-2.5)7.85=2757.85=2158.75克,即约2.16公斤
4、壁厚和边长都以毫米为单位时,4壁厚(边长-壁厚)算出的是每米长度方管的体积,以立方厘米为单位,再乘以铁的比重每立方厘米7.85克,得出即为每米方管以克为单位的重量
不锈钢重量的计算?
重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,管子的理论重量是公斤/米
体积=管内壁周长X壁厚X1米
理论重量=3.14*(外径-壁厚)*壁厚*密度
不锈钢密度大概在7.93-7.98之间
不锈钢重量的计算
不锈钢产品理论重量计算公式
1、圆钢
直径X直径X0.00623 =每米重量
如:Φ12 直径,米重:12*12*0.00623
2、圆管
不锈钢管:
(外径-壁厚)X壁厚 X0.02491 =每米重量如:
Φ38.1*3 的米重:(38.1-3)*3*0.02491
3、不锈钢板
厚度 X 宽 X长 X7.93 =每张重量
如:2×1500×6000
2.0X1.5X6X7.93= 142.7Kg/ 张
4、角钢
边长 X 边长 X7.8X0.000198=每米重量
如:40X40X7.8X0.000198=2.47Kg/米
5、六角钢
对边X对边X0.0069=米重
如 20六角方:20*20*0.0069 =米重
6、矩形管/方管
(边宽*4-3.14-壁厚)*壁厚*0.02491=米重
如40*3方管( 40X4- 3.14-3)X3X0.02491=米重
7、方钢
边宽X边宽X0.00793 =米重
如80*80 80*80*0.00793 =米重
8、扁钢
方钢:边长X厚X0.00785 = 米重
如80*8 80*8*0.00785 = 米重
提醒:
材料:201, 202, 301, 302, 304, 304L, 305, 321
密度:7.93 7.93 7.93 7.93 7.93 7.93 7.93 7.93
材料:309S, 310S, 316, 316L, 347 ,405, 410, 420, 409, 430 ,434
密度:7.98, 7.98 ,7.98 ,7.98, 7.98 ,7.75, 7.75, 7.75, 7.70, 7.70 ,7.70
不锈钢管304怎么算重量?
1.不锈钢棒的理论重量计算公式:重量(kg)=直径(mm)*直径(mm)*长度(m)*0.00623不锈钢比重:●铬不锈钢7.75吨/m3●铬镍不锈钢7.93吨/m3●铁7.87吨/m3;钢材理论重量(kg)=厚度(mm)×宽度(mm)×长度(mm)×密度值。2.不锈钢带理论重量计算公式:重量(公斤)=长度(米)*宽度(米)*厚度(毫米)*密度值;长(毫米)×宽(毫米)×厚(毫米)×密度=重量(公斤)。3.不锈钢板理论重量计算公式:重量(千克)=厚度(毫米)*宽度(米)*长度(米)*密度值。4.不锈钢管理论重量的计算公式:(外径-壁厚)*壁厚]*0.02491=kg/m(每米重量)。5.不锈钢管理论重量的计算公式:直径(毫米)*直径(毫米)*长度*0.00623=千克/米。扩展信息:不锈钢焊接要点1.采用垂直外特性电源,DC时采用正极性(焊丝接负极)。2.一般适用于6mm薄板的焊接,具有焊缝成形美观、焊接变形小的特点。3.保护气体是纯度为99.99%的氩气。焊接电流为50~50A时,氩气流量为8~0L/min,焊接电流为50~250A时,氩气流量为2~5L/min。4.钨电极从气体喷嘴伸出的长度优选为4~5mm,在角焊等屏蔽性差的地方为2~3mm,在坡口较深的地方为5~6mm。喷嘴到工件的距离一般不超过5毫米..5.为了防止焊接气孔、任何锈蚀、油污等的出现。在焊接部位必须清理干净。
304不锈钢管的计算公式:(外径-壁厚)壁厚0.02491长度=重量(kg)
圆管W=(外径 -壁厚)壁厚0.02491长度
方管W=(周长/兀-壁厚)壁厚0.02491长度
例如 : 直径6mm圆管 1.2mm厚 6米长的不锈钢管重量
(6-1.2)X1.2X6X0.02491=0.8608896KG.
好了,今天关于“不锈钢管计算重量的计算/a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对“不锈钢管计算重量的计算/a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